"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是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0:18:18

一颗红心 两种准备

  为 之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口号,文化大革命前,曾经在应考青年中起过重要的教育作用。粉碎“四人帮”以后,高等学校恢复招生考试制度,这个口号又重新引导着广大考生正确对待升大学的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引导青年通过不同途径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一颗红心”,是指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攀登文化科学高峰的革命理想。“两种准备”,一种是考上全日制大学;另一种,如果考不上,则坚持自学或业余学习。

  有人问,为什么要“两种准备”?“一种准备(上全日制大学)岂不更好”?当然,如果所有的人都经过全日制大学培养,那是很好的,但是,那只能在普及全日制大学之后。当全日制大学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所有要求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只能“两种准备”。大家知道,一个国家能招收多少人上全日制大学,是由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恩格斯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同年龄的青年约一千五百万人,其中半数可达高中毕业。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满足青年升学的要求,两年来,高等学校不断增加了招生数量。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上教育战线长期遭受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师资、校舍、设备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高等学校的招生数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因此,考生多,录取人数相对比较少,将是高等学校招生工作长期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这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现状在高等学校招生上的反映。即使今后几年高等学校招收人数大幅度增加,如每年招收一百万,上全日制大学的也仍然是少数,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只能通过自学或业余学习的途径继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两种准备”仍然是全体考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单纯从个人得失的角度看问题,“两种准备”的结局是截然相反的。但是,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它们则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的。据统计,为了培养一个脱产学习的全日制大学生,国家每年所用的经费,相当于四个农村劳动力一年的全部产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因为大多数人没有上全日制大学,而从事工农业生产